<
111ni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国师 > 大明国师 第771节
    他一转头,立刻吩咐副将:“去请示成国公定夺,前军已经渡河,是否要移动火炮位置。”

    这也是明军不惧怕火炮阵地暴露的原因反正倭军也没有热气球,明军火炮阵地怎么移动,他们根本看不到,刚才在的位置,待会儿可不一定在。

    虽然火炮阵地移动起来很麻烦,但反过来说,这种规模的会战,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打完的。

    明军从登陆以来一直没有与敌人正面野战过,此时士气颇佳,随着明军中军和左右两翼的仆从军也开始渡河,战场上的压力,顿时给到了当面的倭军。

    “呜呜呜”

    战争的号角声响了起来,吹得格外激昂。

    倭军阵列最前方的武士们顿时骚乱起来,他们显然有点紧张.毕竟明军那恐怖的火炮威名在外,而且对面的明军阵容也极为壮观,虽然备倭军只有十万人,但表现出的气势可远不止十万。

    明军的前军中,李景隆的脸色很严峻,举着望远镜,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方的倭军。

    从他的角度看去,倭军前方是密密麻麻的步兵,不过阵型很有讲究,五个大方阵里面套了不知道多少个小方阵,每个小方阵中间隐约藏了骑兵。

    “分散使用骑兵吗?还是通讯兵?不像是通讯骑兵,人数太多了。”

    李景隆倒是不怕倭军骑兵的进攻,因为明军的骑兵同样很强,而且不管怎样,在这种规模的会战里,倭军的轻装骑兵也不可能突破明军步兵的防御,直接往前冲,要是真有这种傻子,只需用大炮狠揍一阵,保证他们的骑兵伤亡惨重。

    即便倭军真用骑兵冲阵,那也只可能是幕府将军的禁卫亲军“御马回”,这支部队听说是有一小部分具装甲骑的。

    双方的位置愈发接近了。

    这时明军两翼仆从军的步兵们也都陆续过河了,有些拖沓的重新进行列阵,组建成一个横向的阵列。

    “大人,要不要出击?”

    在明军的前军、中军的进军过程浑然一体的前提下,左右两翼的仆从军,就像是舞团里那个跟不上节拍的边角料现眼包一样.都说柿子捡软的捏,这么明显的破绽,幕府联军能不心动吗?

    但足利义持还是忍住了。

    “不能动,明军把菊池氏、相良氏、伊东氏、大内氏、山名氏这些军队摆在两翼,就已经说明了这就是明军故意卖的破绽就算击溃了其中一翼又能如何?明军十万人,前中后自己抱成一团,自己也有两翼,没用的,徒劳浪费兵力和锐气。”

    一色满笵分析的还是很到位的。

    大道至简,明军的阵型其实不复杂,一眼就能看明白。

    左翼.前军.前军.右翼

    左翼.中军.中军.右翼

    ——.后军.后军.——

    这种阵型下一旦两翼被突破,兵力都聚集在中间的明军很难被连续突破。

    如果幕府联军选择了这种两翼突破或者任意一翼突破的战术,那么接下来明军自己缩成一团,已经损失了部分兵力和突击能力,且战线被严重拉长的幕府联军,该如何应对明军有可能的重骑兵反击?

    双方的交手,为了获取情报或者迷惑敌人,进行的试探行动非常多,就像是两个谨慎的拳手一样,为的就是一击致命。

    而聪明的敌人,放给你看的空档,不一定是真的空档,有可能是引诱你全力出手,随后趁着你僵直给你来致命一击的陷阱。

    但是一味的退缩,同样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拳头非常重的敌人,这时候已经步步紧逼上来了!

    如果再不出手阻止,恐怕就要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了,而没有回旋余地,往往意味着挨揍。

    明军的骑兵仍然在靠近,很快明军骑兵也在阵地上停了下来。

    幕府联军的态度非常果决,直接让中间的三个大方阵前出,摆明了就是不让明军继续侵蚀他们的战略空间,同时准备使用优势兵力放弃两翼突破,进行硬碰硬的中部决战。

    这种战略决策没有任何问题,明军前军/中军/后军都是三万人,左右翼各两万人,把兵力少且战斗力差的仆从军扔到了两翼,摆明了就是要中路突破,两翼这些仆从军随便你怎么突破,反正明军不怕。

    而幕府联军的阵型彻底固定下来,嵯峨野西侧还是有些小山丘的,虽然不高,看着就跟土包一样,但同样可以利用。

    敌人阵列中央是基本平坦的平原,而在两翼周围的山坡上,则筑有许多临时弄起来的沙袋土墙,敌军的阵形可以说是严密无缝隙,同样是两翼薄中间厚。

    在中军和两翼的结合部,幕府联军分别驻扎了大批有经验的披甲步兵,这些倭兵的战斗力很强,而且阵势严整、非常有序,比当面的明军仆从军肯定是更加难缠。

    中间的朱能见此情形沉吟道:“倭军确实厉害,我军若是直接进攻,恐怕损失极大,不宜冒险,但这场战事必须赢,否则就白费了。”

    “徐徐图之吧。”

    旁边房宽道:“末将认为大帅所虑之处倒是心思过重了,按目前观察,倭骑的装备好像差了很多,而且缺乏盔甲,这种情况我军应该不难取胜。”

    刘才道:“我的想法跟你恰恰相反,他们肯定有一套战术体系.”

    “等等!”

    姜星火忽然打断了刘才的话,扭头问房宽道:“刚才你说什么?”

    “倭骑的装备差。”

    房宽似乎没意识到哪里不对,他刚才带着骑军同样在倭军阵列前掠过了一次,观测到倭军分散使用了骑兵,是以百人或千人为单位,分散在大方阵的缝隙中的。

    “那倭骑的装备都去哪了?全给御马回了?”姜星火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点。

    “不可能。”

    朱能也反应了过来:“御马回是幕府将军的亲军,不缺装备。”

    “有问题。”

    朱能这时候同样想到了最大的一种可能性——倭军可能集中装备后藏了一支精锐骑军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而倭军很清楚明军能够居高临下看到下面的情况,所以一定没藏在正面。

    那么,会藏到哪里?

    明军是从西北方向的岚山大营出发的,整个西方都是岚山,东方就是桂川战场北方是明军一路来的方向,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了。

    南面还有敌人,而且数量应该不少。

    “是为了绕后偷袭后军,还是为了偷袭火炮阵地?”

    朱能不得而知。

    而就在此时,一条情报传到了朱能的手里。

    斥候骑兵里的总旗杨富田报告,在南方发现了敌人的精锐斥候,而且南方的战场信息已经被遮蔽了。

    这就相当于敌人敲掉了明军按插在南方的“眼”,躲藏在了战争迷雾背后。

    朱能当机立断:“让飞鹰卫派出热气球往南搜寻,同时向南方加派斥候,务必要探查清楚。”

    而此时,正面战场,明军的前军已经开始于倭军接战了。

    倭军在正面摆着车阵,火铳很难对车阵后面的人员造成什么像样的毁伤,因此明军前军并没有申请调用火铳方阵上来,而是最传统的步兵进攻战术。

    明军前军重步兵整齐的移动着,宛如洪水滔天,汹涌澎拜,向敌军阵地扑了过去。

    在车阵后面的倭寇步兵阵列中,有许多士卒举着长矛和盾牌,这时倭军前锋的弓箭手开始反击了,箭雨铺盖着阵线前沿,一时间明军重步兵的甲冑上箭矢插得像是刺猬一般。

    两股钢铁洪流撞到了一起,没有半点取巧,而倭军的阵列似乎很坚固,没有被明军第一波冲击撕裂。

    而且明军这边也不是全无劣势,明军为了维持跟敌人中军相同的阵线长度,付出了在阵线厚度上的代价,同时明军人数少,骑兵多,火器部队多,这也就意味着能给前线战场提供抛射火力的传统弓弩兵要少得多实际上,在最前线双方的弓弩手数量是完全不对等的,明军全身披甲的重步兵还能顶得住,但不少轻步兵却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不过明军步兵仍在奋力厮杀,双方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确实存在差距,倭军士兵远不如明军士兵高大,耐力也差了些,这些反映在战斗上,就是一点点个体优势累积出来的集体优势.随着两翼也开始交战,倭军阵列在不停地些许后退,明军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正慢慢蚕食倭军的防御阵线。

    双方都捏着精锐骑兵作为撒手锏,谁都不肯先出手,而明军也一反常态地没有把火铳手派出来,幕府高层那边猜测明军打算用火器方阵来当预备队,亦或是视情况加强左翼/右翼的火力,对幕府军进行单翼突破。

    而实际上,明军是在防备着有可能的骑兵绕后突袭。

    但战局很快出现了不利的转折。

    明军终于知道在当面倭军方阵中间的骑兵是用来干嘛的了。

    在正面倭军开始支撑不住的时候,这些骑兵开始发挥机动性,起到了骚扰迟滞明军阵线的作用,而倭军趁机部分脱离接触紧接着,倭军后方的生力军开始部分轮上来填线。

    这种战术操作的难度非常大,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区域崩溃或者士兵互相践踏,但倭军显然不止一次使用这种复杂的战术,愣是完成了。

    而这就导致了,幕府联军有十七万,摆在中间部分的兵力远多于明军,前排明军重步兵的体力开始跟不上了,毕竟,全身披甲固然防御力惊人,但代价就是对体力的消耗非常的大。

    普通人去拳台上光膀子打几分钟都会累瘫在地,何况是全身甲冑的士兵挥刀互砍这么久呢?

    在战场上,人数优势是优势,体力优势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优势。

    眼见明军前军的士兵虽然英勇,但却显出了几分疲态,李景隆这下也不淡定了,如果让士兵硬抗,等到体力透支后,后果是很严重的。

    不过明军同样有办法应对,那就是大炮。

    持续时间可能会达到一整天的会战里,明军的炮兵也不是无限开火的这又不是玩游戏。

    实际上,明军的炮兵既要考虑携带的炮弹尤其是开花弹够打多久,也要考虑持续开火炮管过热能撑多久。

    因此,明军的高级将领们没有第一时间把重新转移位置的炮兵集群投入到战斗中去。

    大炮很厉害,可对面就算是十七万头猪,靠着明军这一百多门炮,也不可能把他们全都轰死。

    这也是倭军为什么敢跟明军正面野战的原因明军的大炮攻城打固定靶厉害,因为节奏掌握在明军手里,想怎么打、打哪里,都是明军这个攻城方说了算,可野战不是这个逻辑。

    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这时候就是动用炮兵的时候了。

    李景隆道:“去告诉平安,待会儿用轻型野战炮轰击敌阵,务求摧毁敌军阵势!”

    身旁的传令兵匆匆领命而去。

    这时明军炮兵队列开始调整阵型,缓缓移动,准备进入炮击射程。

    平安道:“传令炮队准备。”

    “是!”旗手立刻传达命令。

    很快,几十门轻型野战炮就被推到了明军前军后方的位置。

    四个炮阵,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只等一声号令,就可以开火。

    “喏!”一名百户立刻转头喝道:“把开花弹也推上前!”

    顿时有十二辆大车被推了过来,它们的车厢上绑着木条,显然是运输炮弹用的。

    “准备射击!”

    听到命令,炮队将士开始装弹,炮手们熟练地搬动炮管和炮架,然后装填手把炮弹塞进去。

    随着开火的命令传达,另一边的士兵则开始点燃火绳,顿时,大炮瞄准敌阵轰鸣起来。

    “砰砰砰!”

    “嗖嗖嗖!”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密集的炮弹在空中飞舞,然后砸在了敌阵里,霎时间炸裂开来。

    烟尘弥漫、火舌乱窜,刚才还在奋力前冲的倭军,阵脚登时乱成了一团。

    各种惨叫声此起彼伏,倭军士兵慌忙躲避或用盾牌挡在面前抵御,但依旧被开花弹掀倒在地,受伤的人不断涌向附近的战友。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