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i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好孩子是教出来 > 第16章
    能对自己行为和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人是需要控制的,孩子也如此。一个孩子如果缺乏鲜明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意识,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适当的控制,任性放纵,为所欲为,就能导致人格偏离和违法犯罪,造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最终就会影响到他的健康成长。

    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孩子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渐渐地拉开了距离。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即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关系于孩子们在自控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所存在的差异。不少孩子在稚嫩的心中怀抱着雄心壮志,但如果不着力于自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是坚忍不拔地把自己的志愿付之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经不起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引诱,结果,或半途而废,或望洋兴叹,久而久之,便会积淀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将一个平凡孩子培养成天才的老威特曾在他的教子心经上提过这样一个故事:

    威特6岁时,我带他去村里的的牧师家去做客,并在他家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儿子弄撒了一点牛奶。按我家的规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和盐。威特很爱喝牛奶,加上牧师全家都非常喜欢他,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的,此外还有美味的点心。威特的脸红了,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没有喝牛奶。

    我假装没看见,牧师家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沉不住气了,再三要他喝牛奶,可儿子还是不肯喝。牧师家的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威特终于说:“我洒了牛奶,就不能喝了。”牧师家的人都说:“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顾吃我的点心,仍然假装没看见。威特还是不喝,于是,牧师全家推测,威特一定因为怕我责备才不敢喝,就向我发起了进攻。

    这时,我让威特出去一下,然后向牧师全家说明了原因。他们听了都说:“一个才6岁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我解释说:“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

    但牧师一家还是不相信,我只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威特叫来,再劝他喝,不过他肯定还是不会喝。”说完,我就离开了。

    他们把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但儿子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爸看不见,但上帝能看见,我不能撒谎。”他们又说:“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去散步,你不吃东西,半路上要挨饿的。”

    儿子回答说:“没关系。”牧师一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我叫进去,儿子激动地流着泪如实地向我报告了情况。我听完后对他说:“威特,你对自己良心的惩罚已经够了。我们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点心吃了,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过一会儿我们好出发。”儿子听我这么说,才高兴地把牛奶喝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是否会和牧师家的人一样,可能认为老威特的教育太严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教育确实很严格。通常,严格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与压力,但他的教育却没有。这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合理。因为他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小抓起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教育方式,并不会感到难以承受。孩子之所以害怕严格的教育,是因为刚开始时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孩子,就像建城墙一样,一定要打好基础,老威特正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老威特正是抱着这样的教育观点,从一开始,就对孩子严格要求。如果作为父母,都没有贯彻这项教育的决心,那就不要学习这样的方法,因为如果有时允许孩子这样做,有时又不允许,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正如诗人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老威特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并贯彻始终。

    而从威特的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出培养少年儿童自控能力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意年龄特点

    自控能力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学前儿童与小学生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不同,小学生中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都各有特点。培养自控能力,必须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和不同的实践经验循序渐进。对学前儿童的培养,主要是在行为上,着力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则要注意在观念上打基础,并引导他们化知识为内在的信念和意志,懂得以观念统率行为。

    (2)注意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即施教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

    父母教育子女切忌高高在上或与子女对立,总想在子女面前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是没有意义的,也对教育丝毫没有好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同胞兄弟姊妹,甚至是亲生子女,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的心绪和所思所忆,也因时间、地点、环境,年龄而各异。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就要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各个方面,从而审慎地选择有利的教育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细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手段,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3)从被动的教育逐步转化为孩子的自我教育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让孩子知道,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害;有些行为对自己可能有害,但对别人却有好处;在一定的场合有些话可以说,但换了地方有些话就不能说。

    在教育中,父母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压力,要让他知道必须要做对的事情,而做了错误的事情,他可能就会受到惩罚。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可感可知的事例对孩子进行教育,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分析,促其对美丑善恶的认识。然后,再不断地进行“知其所以然”的启迪,让孩子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道理。这种教育久了,孩子心中的道德的“天秤”也就逐渐地形成了。

    (4)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严格地说,自控能力属于心理素质。在同一种环境和条件下,有些孩子就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有些孩子则不能,这显然与他意志品质的有无有一定关系。心理训练一开始主要是借助日常小事进行。比如帮孩子制订合理的规矩:何时起床,何时就餐,何时到校。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实现目标。然后,由这些日常小事进而扩大到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强化。有一位母亲就是这样来训练孩子的。她每天接了孩子都要经过一个果园,面对果园里面举手可摘的葡萄,孩子想摘下一串,但母亲不为所动,并晓之利害。有一天,母亲故意隐蔽在暗处,想考验一下孩子一个人时候的反应,可孩子经过此地,仍如从前一样不为所诱惑。坚持这种抗诱惑的训练,孩子的道德水准、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都有了明显增强。

    培养自控能力在一定条件上,还需要家长的表率力量。一个整天沉溺于赌场的人,其本身就是对人性的放纵,而一个骂不离口、拳不离手的人,本质上又是恶行的一种失控。这样的人再去要求孩子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岂不是南辕北辙?因此,想要孩子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家长必须先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二部分自控: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4)

    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在心理学上,它意味着行为被肯定后就会反复出现。一开始,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地给予积极的刺激,随后,当同样的良好行为出现时,不要每次都给予鼓励,逐渐减少积极刺激的次数,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

    激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许多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曾用过此法。不过,激励孩子也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比如,有的家长总是一味地用美言来激励孩子,但孩子却是毫无“胃口”、“油盐”不进;有的家长喜欢以拔高目标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结果却常常使孩子望尘莫及、心灰意冷;有的家长总是在充满火药味的氛围中激励孩子,最终往往闹得双方“反目”,形成一种难堪的僵局……

    “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态。然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只重视智力,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却是不少家庭教育失之偏颇的症结所在。

    一个人的习惯是从童年开始的,儿童时期是人的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有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